Spain Tour

A wonderful bolg of Spain tour planning and sharing!

星期日, 7月 30,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2)-Cathedral of Toledo Part two

托雷多 ( Toledo ) 可 稱 得 上 是 一 座 博 物 館 城 市 , 阿 拉 伯 式 、 穆 迪 扎 爾 式 <天主教與回教混合式>、 歌 德 式 、 文 藝 復 興 式 建 築 , 以 及 依 斯 多 里 ( El Escorail ) 和 羅 斯 卡 多 絲 ( Valle de los Caidos ) 的 建 築 巨 作 。 托 雷 多 的 景 點 包 括 大 教 堂 、 有 葛 雷 柯 ( El Greco) 最 著 名畫 作 的 聖 多 姆 教 堂 (St. Tome)、 擁 有 漂 亮 拱 門 和 尖 塔 的 白 衣 聖 母 教 堂 , 有 美 麗 迴 廊 的 歌 德 式修 道 院 ( St. Juan de los Reyes ) 。 有 機 會 可 觀 賞 以 貴 重 金 屬 嵌 入 銅 銀 鐵 的 鑲 工 技 術 。 Toledo托雷多的城門上有雙頭鷹,乃奧國赫布斯堡的標記,托雷多三面被太加斯河環繞(見左上圖),僅一面向馬德里,毫無藩籬,故築牆以為屏障,托雷多城門的西文原意為“紅色大地之門”。托雷多大教堂(西班牙三大教堂之一)/市政廣場-內有博物館,收藏15世紀聖經,圖案是鑲金箔的;有750個鑲嵌玻璃,正面的玫瑰窗類似法國聖母院;集雕刻/繪畫/壁畫三者於一身者,首推米開朗基羅,而西班牙亦有一位,是托雷多大教堂的佈置者- El Greco。托雷多街道狹窄,商店比鱗節次,每年7月15日有一宗教節日,會在街道上以白布連結,順此布條逛街較不會迷路,托雷多以金銀線鑲嵌聞名,原以打造刀劍,再以太加斯河的水冷卻(沿襲大馬士格工藝)。Toledo托雷多聖馬汀橋(左下圖)橫亙太加斯河-托雷多曾為西班牙首都,但Felipe二世的第三任法國皇后,不喜歡托雷多冬天寒冷,故遷都馬德里。
@ Cathedral of Spain (2-3)

星期六, 7月 29,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2)-Cathedral of Toledo Part one

托雷多是個保存極完好的古城,五百年來少有改變;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步行於舊城區內,彷彿置身一座露天博物館;古城內首屈一指的景點是托雷多大教堂(Catedral de Toledo),始建於西元1226年,耗時約300年才竣工,是法國哥德式建築,外型宏偉且華麗。教堂內富含藝術氣息,收藏包括格雷哥(Greco)、戈雅(Goya)、范戴克(Van Dyck)的畫作;過去的聖器室今日改建成美術館,展示肅穆莊嚴的宗教畫,可謂是藝術畫作的寶殿。 除了大教堂外,畫家格雷哥的故居也吸引不少人潮。格雷哥是十六世紀活躍在西班牙的畫家,不過他卻是希臘人,他成為當時西班牙皇室最重視的畫家。他的畫作一部份展示於馬德里的美術館,一部份在托雷多大教堂,還有一些放置在他的故居。現在已將他的故居改建為美術館,開放大眾參觀。格雷哥畫作的特點是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十分傳神,而四肢有些過度瘦長。
主教堂內部精華:Inside, among the cathedral's many art treasures, the El Transparente altar stands out – a wall of marble and florid baroque alabaster sculpture overlooked for years because the cathedral was too poorly lit. Sculptor Narcisco Tomé cut a hole in the ceiling, much to the consternation of Toledans, and now light touches the high-rising angels, a Last Supper in alabaster, and a Virgin in ascension.
The 16th-century Capilla Mozárabe, containing works by Juan de Borgona, is another curiosity of the cathedral. Mass is still held here using Mozarabic liturgy.
Immediately to your right as you enter the building is a beautifully carved plateresque doorway by Covarrubias, marking the entrance to the Treasury. The Treasure Room has a 500-pound 15th-century gilded monstrance by Juan del Arfe, a silversmith of German descent (allegedly made with gold brought back from the New World by Columbus) that is still carried through the streets of Toledo during the feast of Corpus Christi. Also of note in here is a small Crucifixion by the Italian painter Cimabue.
Other highlights of the cathedral include Goya's Arrest of Christ on the Mount of Olives and El Greco's Twelve Apostles and Spoliation of Christ (El Espolio). The latter, one of El Greco's earliest works in Toledo, offended the Inquisition, which accused the artist of putting Christ on a lower level than some of the onlookers. El Greco was thrown into prison, where his career might have ended had he not by this time formed friendships with some of Toledo's more moderate clergy.<詳情下集分曉>右圖是大教堂清晨時景!

專文拜讀:
遊西班牙/到托雷多 走進活生生的古蹟 逛街像逛迷宮 2004/02/24 15:34

記者王以瑾/西班牙報導.攝影

時間似乎忘了托雷多(Toledo)的存在,21世紀的今天,這裡依舊維持著數百年前的面貌,走在圓石舖地、繁如蛛網的道路中,容易迷失方向,也容易有時空錯置的恍惚;托雷多有一個整座城的古蹟,一個人們還生活在此的活生生古蹟;這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重要資產。 這座托雷多古蹟城位於河岸山丘上;太和河將托雷多劃為兩部分,舊城區的市中心在北方,這裡從2世紀之後就接受羅馬人統治,經歷多次戰亂,從羅馬帝國的入侵與統治,到當地的卡斯提亞君主與摩爾人的領土爭奪,不同信仰的人們爭爭吵吵了幾個世紀,沒想到最後並未爭個你死我活,天主教徒、回教徒、猶太人反而在此相容同居了幾百年,也共同創造了托雷多的璀燦風華,這種平衡局面直到中世紀才被打破。 雖然時代變了,但托雷多舊城區內的建築並未跟著改變,中世紀與猶太區內,許多巷道仍維持圓石舖路、極其狹窄的古老風味,有些順應地形,道路坡度很陡,走起來還有點累人。
@ Cathedral of Spain (2-2)

星期三, 7月 26,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1)-Cathedral of Burgos Part tw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thedral was begun in 1221 by King Ferdinand the Saint and Bishop Don Mauricio and it was finally consecrated in 1260. It was later enlarged and made even more beautiful with a grand cloister and numerous chapels, including the famous Chapel of the Constables (15th C.), the Chapel of St. Tecla (18th C.), the fine stone-needles on the main façade (15th C.) and the splendid dome at the crossing (16th C.).右上圖;是主教堂外的一面城牆,上刻有守護神聖母瑪麗亞和席德將軍.主教堂南面門叫Door of El Sarmental, (這面門,號稱哥德式教堂中,最經典門面;有完美的比例與精緻的雕刻!)有一段階梯上此門,朝聖者常由此上,進入教堂印證.(見左圖,一老太太全副朝聖裝備,不急虔誠登階. 聖地雅哥朝聖之路,全長約八百公里!) 教堂中庭燦爛天花板(Transept and dome),是五十公尺高,裡外鑿空的天井.不愧菲律浦二世國王說:此工作天使做的,比人多. 還有文藝復興式金梯(Golden staircase). 最值得一提,是西大門進入,右邊有一間神聖Burgos基督禮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Christ of Burgos),耶穌像皮膚,是由動物真皮,人的毛髮,指甲做成的.雕像看後,直感耶穌為世人釘十字架的痛與苦!(見右下圖)

@ Cathedral in Spain (2-1)

星期二, 7月 25,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1)-Cathedral of Burgos Part one

Burgos主教堂是屬法國哥德式教堂,外面有著一對很高的尖塔,建於13~14世紀,是西班牙初期哥德式作品,西班牙三大教堂之一(另二個是塞維亞托雷多主教堂)。是法國Nancy的建築師,恩凱利/恩凱斯.以Nancy、亞眠大教堂為藍本所設計。 在建築物的裡面,有著超過120扇以上的美麗玻璃窗,讓陽光透過這些彩繪玻璃,有著有著小時候看萬花筒的感覺,真的是美的不得了。Burgos同樣也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途中必經的小城, 如同其他中世紀的城市一般, 這座古樸的小城不靠河的一邊由石造的城牆包圍著, 如今城牆多因時間久遠或都市擴建而消失, 留下較完整的幾段則設立為公園供人參觀憑弔. 舊城區裡石板鋪的狹窄街道和諧的與現代的汽車融合在一起, 我不禁佩服起西班牙人在改建時居然沒有把石造街道和老舊房子摧毀重建, 反而是將新城區建於舊城區的周圍,彷彿將歷史的一部份原封不動保存下來. 一般西班牙旅行團,是不會安排到此教堂參觀.因我們的懇求,要感受一下朝聖之路(後文再論)中途大站,特此安插! 參觀過,經典西班牙哥德式主教堂,感覺有中歐,典型大主教堂的建築宏偉,內精緻華麗的裝飾外,常見到摩爾人的影響,呈現雕功細膩,構圖對稱完美.行走其中,令人自然謙遜下來.別忘了Burgos,是西班牙天主教的大英雄席德(El Cid;Cid=我的主)的故鄉. 當他長期征戰回教徒,死於它鄉,人們為了懷念他,把他與他太太葬此主教堂(右下圖;非席德夫婦之墓,是另一對建堂有功del Condestable大將軍夫婦的.). 此主教堂於1984年10月被選為UNESCO世界共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
@ Cathedral in Spain (1-2)

星期日, 7月 23, 2006

彿朗明哥舞蹈在台灣  Flamenco part 5

李昕專訪:在生命轉彎的地方--佛朗明哥舞
黃寶儀 著 蘇琬茹 譯
  
含蓄的眼神透露著小女人的幸福和光采,是我第一眼看見李昕的感覺。之前雜誌報導,用聳動的標題寫著”放棄百萬年薪,投入佛朗明哥舞的霹靂牙醫—李昕”,當我第一次看見她時,反而覺得她很勇敢、很幸福。
  李昕自云:「三十歲前,李昕是個好牙醫師、好女兒、好媽媽。三十歲以後,李昕靈魂深處,幽暗的、騷動的、惴惴不安的部分,終於有了出路。」李昕不只專長於佛朗明歌舞的表演與教學,她也藉由繪畫來探索自己,表達在她內心深處女性生命的熱情與狂想,並企圖以一個從傳統解放的女性眼中,重新審視男人,顛覆男人情慾關係,曾經開過多次畫展。  李昕是個女性主義者,認為家事、賺錢養家不一定要由男人來做,如果醫學發達,她一定會讓她的男人生幾個小孩。這樣女人並不需要配合男人的論調,直到遇見了林耕—一個愛跳佛朗明哥的男人,開始起了化學變化。李昕說,她因為愛戀著跳著佛朗明歌舞的林耕,但卻無法忍受跳舞時林耕與其他女舞者眼神的交會,所以三十五歲以後的李昕,毅然決然地下海了,從此與佛朗明哥結下難分難捨的緣份,而生命也因此染上了另一種炫麗的色彩。
  佛朗明哥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西班牙南方愛好佛朗明哥的居民來說,佛朗明哥是生活的調劑、也是情緒的抒發。佛朗明哥展現的是愛情受傷的痛苦、哀傷;是受傷後的血腥、憤怒,濃烈情緒的展現;這些都是佛朗明哥最鮮明的特點,看著舞者透過肢體傳達出來的情緒,欣賞者似乎也被擾的情緒波動了起來。
  今年六月由李昕所創辦的迷火劇團將舉辦一場公演,將古代的男女情慾搬到21世紀的台北,對佛朗明歌舞有興趣或是對這位勇於挑戰人生的現代女性感到興趣,可以到http://www.flamenco.com.tw/ 查詢,相信你會對佛朗明歌舞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註解: 李昕是我的牙醫前輩,也是此次同行陳醫師同班同學;感佩李女士從Flamenco悟出生命的律動與深邃.但各行各業只要能認真地做出他生命裡的專業與找出他工作上韻律和脈動,不也是一齣美妙的Flamenco曲嗎?
李昕的舞台:http://www.taconet.com.tw/LeeShin

西班牙國粹-佛朗明哥舞蹈 Flamenco part 4

El Patio Sevillano:

位於塞維爾 (Sevilla )的Plaza de Toros de la Maestranza鬥牛場附近,有一間可以看到Flamenco表演的小酒館El Patio Sevillano,酒館有50年歷史,是西班牙最古老的Flamenco酒館。除了Flamenco之外,還有古典西班牙舞、西班牙的地方民族舞等表演,一場舞約持續90分鐘,內容多采多姿。除了舞者的曼妙舞姿外,歌手唱著傳統的曲子、吉他手則伴著歌手演唱彈奏,一時興起還會來一段美妙的旋律和歌曲相呼應,一時間把所有的觀眾都帶進了西班牙的熱情世界之中。Flamenco的靈魂當然是它的舞蹈,但其實替舞蹈伴奏的吉他和歌唱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於吉普賽人的祖先曾在印度居住,因此Flamenco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Flamenco亦非常重視姿勢,女舞員的腰要挺、動作要柔中帶鋼,表現出女性的嫵媚才行,男舞員則比較偏重腳法,因此要跳一場正宗的Flamenco絕不簡單。El Patio Sevillano
地址
:Paseo Cristobal Colon, 11-A 41001 SEVILLA
預約電話
:(95)4214120 / 4222068
營業時間
:12:00pm~3:00pm、6:00pm~10:00pm
Flamenco表演時間
:7:30pm~9:00pm、10:00pm~11:30pm
收費
:30Euro上下
電郵
elpatiosevillano@elpatiosevillano.com

@ Flamenco in Taiwan

西班牙國粹-佛朗明哥舞蹈 Flamenco part 3

佛朗明哥發展史

佛朗明哥表演者大抵並不識字,是故未曾留給我們太多的參考資料。直至十九世紀後半才有專文論述此藝術,經由研究西班牙、阿拉伯、希臘、羅馬文學中所載相關資料,拼湊而成之說法不一,故flamenco之發展,至今仍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底下我們就綜合前人的說法,試圖勾勒出一個較客觀的佛朗明哥發展史。西班牙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是個多文化的聚寶盆,flamenco基本上是由多文化融合吉普賽人(gitanos)的文化而成的,故欲了解flamenco的歷史,有必要先探討西班牙的歷史。More.....
佛朗明哥的拍子
  很多學音樂、聲樂、芭蕾、藝術的人或許會問:「佛朗明哥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節奏拍子很奇怪。」「是的,一點都沒錯,它的節奏拍子非常的奇特。」世界上一般舞蹈的音樂拍子是以三拍,四拍,六拍,八拍為一個小節 (compás),而佛朗明哥以十二拍,八拍 (第八拍不出聲音),四拍,三短二長拍為一個小節 (compás),而最大的不同是它的重音不規則. More....

佛朗明哥的腳法、手勢及常用道具
一雙佛朗明哥的腳是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勝任只利用四種腳法 - PLANTA (前半腳掌),TACÓN (腳跟),PUNTA (腳尖),GOLPE (全腳掌).佛朗明哥的手勢是,沒有片刻的靜態,它藉腕部的轉動,使手指一根一根的向外撩轉,和向內撩轉連帶一起運行雙臂,來配合身體的姿態,並輔佐表達內在想流露的情感。佛朗明哥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道具 - 響板(castañuelas)(palillos)
不管是大調、中調、小調,跳一隻佛朗明哥舞,是很不容易的,不少舞者舞步學會了,但是吉它一彈,就是踩不進音樂裡。不是笨,也不是反應慢,實在是訓練的時間不足。想練就成一位佛朗明哥舞蹈家,三年打基礎少不了,三年後入門檻已算很快。之後意境的高深、圓熟,得視個人的天份和人生歷練而定。因為它不是一門光靠技巧的藝術,它是一門掌握情緒的舞蹈,人性美的藝術。從舞者諸形於外的悲傷、喜樂、傲視、驕狠、熱情、冷漠、詼諧、戲謔種種的情緒表情就是欣賞佛朗明哥舞蹈最重要的一個焦點-el sentimiento (感覺、情緒)。(上文節錄自國內佛朗明哥名舞蹈家許金仙女教授著作) More....
@ Flamenco Part4

西班牙國粹-彿朗明哥舞蹈 Flamenco part 2

感人肺腑的情感,哀傷的旋律,歌聲,舞步,吉他聲合一的彿朗明哥民族舞,將人生的喜怒哀樂表露無遺,讓觀眾感受到西班牙民族的熱情真摯充滿魅力!
歌曲(Cante)舞蹈(Baile)吉他(Topue)三為一體
這次西班牙之旅,在格拉那達賽維亞,各欣賞到彿朗明哥舞現場.表演先到司機極力推薦格拉那達聖山SanMonte吉普賽人群居的洞穴(如右上圖),近距離領受到彿朗明哥的震撼;舞館內觀眾席分二邊而坐(只提供一杯飲),舞池即在中央,舞者幾乎貼到觀眾表演和吉他[Rasgueado]式彈奏與沙啞高亢歌聲合一的即興演出,高漲氣氛久久未止!隔天晚去賽維亞Cante舞館看彿朗明哥,感覺是欣賞一場套好招的舞台秀.

@ Flamenco Part3

西班牙國粹-彿朗明哥舞蹈 Flamenco part 1

專文轉載:
【王慧馨】到西班牙,如果沒有看過佛朗明哥,大概很難領略西班牙文化裡,隨性、熱情的那一面。 當音樂響起、燈光轉暗,舞者專注地踏起鏗鏘有力的舞步,隨著歌者悲切高亢的曲調,那一刻,任誰都能跨過語言的藩籬,與台上的表演融為一體。 去過許多國家,看過不少表演,卻沒有一種能像佛朗明哥舞一樣,帶給觀眾身心靈的巨大衝擊。據說佛朗明哥舞最早是由吉普賽人帶入西班牙南部。有趣的是,僅由簡單地樂器伴奏,像是魯特琴、吉他、響板等,伴隨著歌者的拍手、踱步及歌聲,就能與舞者即興搭配演出,帶給觀眾莫大的感官歡愉。 所有的佛朗明哥舞都在類似的場地上演,洞穴般、小劇場的設計,讓歌者不必透過麥克風,嗓音仍能清朗,舞者的腳步聲也能像在耳邊一樣清晰。懷著既期待又興奮的心情,我緊張地準備迎接生命中第一場佛朗明哥。 所有人都就座後,燈光全暗,首先登場的是兩個吉他手,背後站著四位歌者及伴奏的人。典型西班牙男子的相貌,及肩略帶捲曲的髮型,清一色的黑衣裝扮,彷彿預告故事情節的悲傷。突然,其中一位男子開始引吭高歌,內容是什麼並不清楚,但從他面容糾結的神情、悲傷的聲韻或可窺知一二。 隨後,在伴奏者拍手襯著吉他單音的節奏中,第一位舞者登場了,她一定是故事的女主角,漂亮地如雕塑般的容貌,神情肅穆,雙手高舉的擺出了開舞的姿勢,然後,隨著節奏越來越快,她翩然起舞。 佛朗明哥舞是一種即興演出,舞者及歌者邊表演時也會邊交換意見,溝通要演出的節目,也因而讓觀眾感受到現場互動的樂趣。 演出時,歌者會專注的看著舞者的腳步、神情,隨時調整拍手或歌唱的速度,舞者也會隨之加快或放慢步伐。因為場地如洞穴般的空間,觀眾或感覺與他們的距離好近,歌舞都近在眼前。 看佛朗明哥舞舞者的演出,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由於舞蹈的一舉一動都充滿力量,可以清楚看見舞者手臂、身體的肌肉線條,節奏快時,激動的舞步讓他們的表情跟著扭曲,也讓觀眾忍不住隨之拍手,跟著全心投入。 (聯合新聞網)
@ Flamenco Part2

西班牙奔牛節-Pamplona San Fermin, Toros part 7

每年的7月6日至14日,以燦爛陽光及熱情奔放著稱的西班牙,有一個既刺激又驚險的節慶活動,那就是奔牛節奔牛節在西班牙的旁羅那(Pamplona)所舉行,屬於聖佛明節(Fiesta de San Fermin)的重頭戲。奔牛節的慶典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1591年前,當時旁羅那的居民就已經用這種特殊的奔牛活動來慶祝聖佛明節了。節慶的第一天會由市政廳廣場發出火箭炮揭開序幕,在接下來連續7天7夜裡,各項慶典活動包括音樂、藝文、露天舞會等等,年輕人總通宵達旦的開心享樂,白天則是興趣盎然的參加奔牛節的活動,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奔牛節期間,主辦單位會設立讓牛群狂奔的路徑,並且圍好觀賞的柵欄,以免讓狂奔的牛隻誤傷了群眾,如果只想湊熱鬧,又不想被牛吻,那麼就可以好好站在柵欄外欣賞這個讓人看來血脈賁張的節慶活動,既有臨場感,又沒有危險之虞。這次西班牙之旅由 北部畢爾包進,原本想一睹奔牛節盛況,因地理與安全而作罷!Pamplona是位於畢爾包東南方庇里牛斯山麓下的半自治城市,自從海明威將奔牛節的故事寫在《The Sun Also Rises》這本小說,並被拍成同名電影後,在Pamplona市舊城區舉行的奔牛節便紅了起來。每年這個時候,世界各地的旅客都湧到城中,穿起全紅全白衣服(雖然牛是色盲的,但遊人始終對鬥牛勇士的紅衣有所避忌,還是以一身白色的佔多數)來個人牛追逐,由於啤酒噴濕了石板地,每個彎位都是人或牛的滑倒死角,有人為明哲保身,還爬到電燈柱上拍照,危險之餘卻異常緊張刺激。西班牙東北區,是屬斯巴克自治政府.他們擁有獨自文化,習慣與斯巴克語.雖以前有愛達分離組織恐怖活動,現借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揚名於世.

星期六, 7月 22, 2006

鬥牛的原鄉- 龍達Ronda, Toros part 6


離開塞維爾,接著我把目標轉向西班牙鬥牛文化的發源地,矗立在懸崖峭壁上的龍達(Ronda)城,想要一窺令人血脈賁張、充滿死亡絕美氣息的鬥牛文化,感受死亡美學的極致展現。於是我來到高聳於龍達山脈的險要峽谷之上,歷史悠久的白色古城,探訪全西班牙最古老的鬥牛場。在西班牙的現代鬥牛史上,直到1698年來自龍達地區的佛朗西斯哥、羅美洛(Francisco Romero)發明了以一塊飄揚紅巾與劍術,徒步智鬥一隻蠻牛的方式後,才奠立鬥牛文化的遊戲規則,引領鬥牛走上專業的藝術境地,風靡全西班牙。除了深富意義的鬥牛傳統之外,最讓我讚嘆的莫過於建於十八世紀時,橫跨於深谷之上,連接新舊城區的新橋(Puente Nuevo)。循著小路,繞過舊市區的絕壁下方,雖然蜿蜒深入峽谷的路徑並不好走,卻能體驗驚心動魄的磅礡氣勢,欣賞絕佳的壯麗景致。  沿著橋的另一頭走,順著鵝卵石坡道,就能走到始建於1785年、西班牙最古老的鬥牛場(Plaza de Toros),可惜鬥牛場已無鬥牛活動,現在已改建為鬥牛博物館Museo Taurino),陳列著英勇鬥牛士的鬥牛服飾,及各種鬥牛的照片與海報等文物。 右上圖是蹴立在斷崖上的國營飯店-PARADOR DE RONDA






@奔牛節

西班牙國粹-鬥牛 (伍) Toros part 5

鬥牛(Toros)是西班牙的一項全民運動,並已成為當地的優良傳統文化之一,它不但展現力與美的極致結合,更是運動精神的最高層次;而鬥牛士更是西班牙眼中的英雄!但你知道否鬥牛也有退貨?當主鬥牛士(Matador),乾淨利落演出一齣[死之決鬥]戲時,當壯碩黑毛鬥牛,應聲倒地,全場響起Ole!Ole!不約拿出白手帕,以示尊敬道賀(左上圖).我因不知有此禮儀,還被當地民眾示意,跟隨做動作;只因我未帶白手帕,在場西班牙老娘,索性借二張衛生紙,撮合撮合.有趣極了!一但在場的鬥牛,經長短槍手挑釁,仍未展兇性時,失去鬥牛的節奏與脈動時,觀眾就會鼓譟,向裁判高喊退貨!(見右圖)如判定終止鬥牛(或鬥牛奔跑受傷骨折亦是);就由六隻乳牛帶離鬥牛場,免它一死.不知對牛來說,是幸運或不光榮!








@ Toros Part6

星期五, 7月 21, 2006

西班牙國粹-鬥牛 (肆) Toros part 4

鬥牛士之輓歌-Las Ventas鬥牛場外有一個紀念鬥牛士-荷西古貝(Jose Cubero)的雕像上頭刻:[死了一個鬥牛士,就是一位天使的重生!](見右下圖). 正面表現,勝利的一面,背面卻是死亡的時刻.海明威說的是:[人的生活就如同鬥牛;不是你戰勝牛,就是牛挑死你!]



鬥牛觀賞指南(詳情見前文):
1. 鬥牛出場,批披風表演
2. 長矛階段,以長矛刺牛 Tercio de Varas
3. 短扎槍階段,以倒鉤短扎槍刺牛 Tercio de Bavderillas
4. 幕雷答階段 Tercio de Muleta @ Toros Part5

西班牙國粹-鬥牛 (參) Toros part 3


一場鬥牛通常有三位鬥牛士,他們以交替方式共同耍鬥六頭牛,其出場的順序,則由抽籤來決定。西班牙人對時間的觀念遠不同於歐美其他地區,大都可馬馬虎虎一番,不必認真遵守,但是鬥牛表演開場,開演的號角一響起,可是什麼人都不會等的。在進場的熱鬧音樂下,演員先後出場,向觀眾行禮致意,鬥牛士,長槍手,短槍手,助手,所有表演人員都得出場亮相一番。當每個人都進場就位後,鬥牛表演的主席就會掏出白手巾,表示今天的表演開始。
  一開始鬥牛士會先舞動披肩,或是拿劍比劃一下牛的兩角,來瞭解這頭牛的狀況。當鬥牛士對牛隻的狀況已有所瞭解時,他就會繼續表演「維隆尼卡」(verónica ),就是最基本的玩弄披肩引牛衝去的技巧,目的是將牛引往鬥牛場的中央。然後,騎著馬的長槍手出場,他們的任務是試圖消去鬥牛的一些體力,並激起鬥牛的勇猛。不久便由短槍手出場,他們手拿短扎槍刺上牛身,此時鬥牛已是汗水和鮮血濺滿全身。最後號角再度響起,揭開了最後一幕,鬥牛士出場,他身穿繡金線的鬥牛服,一手執紅色斗篷,一手握著長劍,左右翻飛地舞動著紅色斗篷,全場的氣氛也到達最熱烈的高潮。然後,趁著鬥牛對著紅色斗篷團團轉而精疲力竭時,鬥牛士將劍舉起與肩同高,一劍刺下結束了鬥牛的生命。這個時刻,就是觀眾對鬥牛士的表現給予評價的時候。在滿意的情況下,觀眾會大力揮舞手帕,要求將牛耳賞給鬥牛士,作為極佳演出的象徵性獎勵。
@ Toros Par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