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in Tour

A wonderful bolg of Spain tour planning and sharing!

星期六, 2月 20, 2010

證照 電子像框

DSC_0083
DSC_0083,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erioanajou.

星期日, 9月 10, 2006

Mook 自遊自在 認識高第(1)

走進巴塞隆納,認識高第(一)師法自然的建築大師

記者/張芸 2005-10-25 西班牙採訪報導

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 i Cornet,1852-1926)是西班牙最為人所熟知的建築師之一,他花費畢生43年精力所建造的聖家堂,早已成為當地的地標!在巴塞隆納市區及近郊,高第的作品總計有12處之多,走一趟巴塞隆納,就能走進高第熱愛大自然、只有曲線沒有直線的世界。

高第出生於鑄鐵匠之家,雖然自幼便習得一手好的鍛鐵技術,但從小便勵志學習建築,在出生地雷烏斯(Reus)唸完小學後,他當過短期的打鐵工人,1869年到巴塞隆納學習建築,1873年才取得巴塞隆納省立建築學校的入學許可,順利地在1878年取得建築師執照,此後至死幾乎都在巴塞隆納工作生活,未曾離開。

他不僅為巴塞隆納打造了十多座的精采建築,身後也留下一座未完成的作品-聖家堂,讓世人無限景仰、感嘆!目前西班牙人正積極為他向教廷爭取「聖者」的封號!

高第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喚醒存在於人類心中的直覺潛能,雖受英國美術大師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自然主義學說和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的影響,但他心中那股濃烈的加泰隆尼亞民族意識,和來自蒙特瑟瑞(Montserrat)聖石山的靈感泉源,卻與他的作品密不可分。

高第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不但能結合傳統與當代的各種建築風格,還同時保有原創力,在技術上做大膽的突破,並運用精彩、獨特而且深富創意的裝飾,讓每一件作品從建材、型式、到門、角、窗、牆等任何一處細部,都獨一無二,也因此高第的建築風格很難被歸類,也莫怪乎他能得到「建築史上的但丁」雅號。

而讓高第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及不停超越自己的動力,則是「大自然」。

高第曾說:「藝術必須出自於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已為人們創造出最獨美麗的造形。」高第的作品常使用大量的陶瓷磚瓦和天然石料,以令人信服的建築語彙,如:建築的門、窗、柱、廊、牆等,和豐沛的想像力創造出屬於高第式的建築。

他認為大自然界是沒有直線存在的,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才屬於上帝,因此凡是他落實於自然理論的建築作品始終令人眼睛發亮,在百多年後的今天卻絲毫沒有古蹟之感。斯人已遠,作品不朽,或許正因他這回歸自然的理念!

於是,造訪高第建築,毋須懂得複雜艱深的建築理論,只消穿雙耐走的好鞋,帶個望遠鏡,用眼睛和真心去感覺她作品中流動的線條和夢幻的色彩,無論彩磚或鑄鐵,都能讓你雀躍不已!

mook 自遊自在 認識高第(3)-米拉之家

走進巴塞隆納,認識高第(三)無直線設計~米拉之家

記者/張芸 2005-10-27 西班牙採訪報導

位於賈西亞大道(Passeig de Gracia)上,佔地一萬一千平方公尺的米拉之家(Casa Mila),堪稱高第落實自然主義最成熟的作品。從裡到外,整個結構既無稜也無角,全無直線的設計營造出無窮的空間流動感。

因為採用乳白原色的石材,米拉之家又被巴塞隆納人暱稱為採石場(La Pedrera),外觀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白色波浪形建築,配上精雕細緻的鍛鐵陽台,顯得雄偉大器而且豪華精緻,令人佩服高第對鑄鐵素材之熟捻,並能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於米拉之家位於轉角,高第想盡所有的方式節省空間,首先是建築的外觀採用看起來厚重,但實際上非常薄的石材板;又設計了兩個天井,住家平面圖因此成為甜甜圈形,每一戶都能雙面採光,家中各個空間還得以互相串連,不但節省走道空間,內部也沒有任何一道牆是不可拆的,可謂是節省空間到最後一釐米,不論在當時還是今日,應該都是大膽、科學,而且前衛的設計。

除了外觀攝人,待你登上屋頂時,十幾個造型新穎前衛的「外星悍客」矗立其上,恍如穿越時空,呈現出的未來世界令人莞爾,其實這些都是排煙管或水塔,只是高第習慣將其美化,變成一個美麗而可以遊憩的地方,不得不再次懾服於高第豐沛的想像力,即使近百年後的今天來看,一樣前衛耀眼!

不過,建於1906-1910年的米拉之家,命運坎坷,雖然原為工業鉅子的豪宅,後來卻淪為賭場,也曾翻身為補習班和分租公寓。

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才在1986年由卡沙文化基金會(Centre Calture Caixa Catalunya)以九億西幣買下,又以十億西幣整修,而重現其美麗。

◎米拉之家Casa Mila
交通:地鐵3號在Diagonal下車,出站即達
地址:Provenca, 261-265, Barcelona
時間:週一-日10:00-20:00;12月25, 26日、1月1, 6日及1月不定某個星期關閉
門票:成人€7;優待票€3.5
網址:www.Fundaciocaixacatalunya.org
注意:10-6月週一-五、7-9月每天16:00有一場英語導覽

Mook 自遊自在 認識高第(5)-奎爾公園

走進巴塞隆納,認識高第(五)童話故事未完成~奎爾公園
http://travel.mook.com.tw/feature/feature_360.htm 作者/張芸 2005-11-01 西班牙採訪報導

奎爾公園(Park Guell,1890-1914)建於1900-1914,原是要設計給六戶住家的私人英式花園,在1923年變更為公共公園。高第以高低起伏的地形為本搭配了蘑菇、糖果屋和七彩大蜥蜴的童話趣味,是高第最多采多姿的作品之一,雖然尚末完成,但已廣受遊客歡迎。

從正門開始,高第將大門口的兩座小屋皆設計成加泰隆尼亞式的拱型屋頂,上面再飾以波浪型的陶磁片,以及細高的螺旋型塔樓和高第的標誌十字架,彷彿童話故事裡的糖果屋再現,接著是寬廣的樓梯,樓梯上那隻彩磁彩陶拼貼的大蜥蜴,大剌剌地等著妳合影,是公園最受歡迎的留影標誌。

再往上走就是希臘劇場,84根圓柱支撐著一個大平台,圓柱間的回音效果極佳,是街頭藝人的最愛。

頂上的平台是劇場兼廣場,由高第和另一位建築師Josep Maria Jujol共同合作,設計出似長蛇般蜿蜒的長石椅,全由磁磚拼貼而成,色彩斑斕,營造出極佳的視覺效果,而且彎曲之中又同時營造了數個可以容納小團體獨立聊天的座位,頗具巧思。

公園中還有三座特殊的拱形走廊,靈感都來自蒙瑟瑞聖石山(Montserrat),結構則是內部毫無支撐的平衡空間,完全以當地石塊自然呈現,渾然天成,奇異的原始感交織著厚重的體積感,更見大師的大膽與巧思,交錯疊砌出頑童們攀爬的最愛。

另外,高第也為自己在公園內設計了一棟房子,他曾短暫住在此,每天走路去聖家堂上工。如今已成為高第之家博物館(Casa-Museu Gaudi),陳列高第所設計或使用過的家具,集其建築作品中的經典元素。

◎奎爾公園Park Guell
交通:搭地鐵3號在Vallcarca站下車,依指標再走約15分鐘可達;或搭巴士
時間:高第之家博物館4-9月10:00-20:00;10-3月10:00-18:00
門票:公園免費;高第之家博物館€4

星期四, 8月 31, 2006

高弟未完成的大作 - 聖家堂

走進巴塞隆納,認識高第(二)生命與復活~聖家堂

記者/張芸 2005-10-26 西班牙採訪報導

高第說,如果聖家堂從耶穌的死亡及復活立面開始蓋起,人們就會退卻了,因此,他先從誕生立面著手。在他去世前15年(1911年),其實已經繪製好復活立面的草圖,只是在去世之前,仍然來不及開始.......

舉世無雙的聖家堂,既不受教皇統御,也不屬於天主教的財產,她只是一間私人的宗教建築。

建築起源於一位書店老闆柏卡貝勒(Josep Ma Bocabella)因為身兼聖約瑟奉獻協會主席,就一直有個夢想要建造一座教堂禮拜耶穌一家人:耶穌、聖約瑟、聖母瑪麗亞。
最後,他終於找到一塊便宜又足夠的空間,便於1882年開始與建築師維拉(Frrancisco de Villar)合作興建聖家堂。

不過,這項合作才一年便因兩人不合而生波,柏卡貝勒之後就找了年輕的高第接手,此後43個年頭,高第便奉獻了他大部份的心力在建聖家堂直到死去。

高第設計聖家堂的靈感來自蒙瑟瑞特(Montserrat)聖石山,完成之後將有18根高塔、三座立面,分別是誕生立面─細訴基督的誕生和幼年;復活立面─描述耶穌受難和死亡;光榮立面─包含死亡、審判、地獄及最後的榮光,也將是聖家堂最大、最豪華的立面和正門所在。

同時,這也是一棟融合大自然的教堂,大殿外有各種動、植物,大殿內也將完全彷照森林,陽光自樹葉間灑下來,而所有的柱子都幻化成樹幹及樹枝。

為了設計聖家堂,高第運用了他所有得自大自然的觀察,當然還有他深厚的宗教知識、美學素養,及一堆科學、力學、照像研究,這簡直就像一個超超博士級的研究論文般,嚴謹又一絲不苟。

誕生立面所有的人和動物塑像都來自真人模特兒,而且都是經過高第仔細挑選過的附近居民,不但真實,而且增加教堂與人的親近感,在他設計之初,就覺得這座平民的教堂最後會是棟偉大的主教堂。

在高第投入聖家堂建造的第二年起,他便一改趾高氣昂的紳士態度,變得謙虛清貧,每天由奎爾公園的理想屋走十幾公里遠到聖家堂工作,全心投入,最後不但以工地為家,甚至捧著奉獻箱蹲坐在工地邊,等著路人施捨建築經費!

已蓋了超過一個世紀的聖家堂,到底什麼時候能完成呢?目前的建築師群將力拼在西元2020年完成全部工程,咱們就拭目以待吧!

◎聖家堂
交通:搭地鐵2,5號在Sagrada Familia站下車
地址:Mallorca, 401, Barcelona
時間:3-9月9:00-20:00;10-2月9:00-18:00,12月25,26、1月1,6下午關閉
門票:成人€8、優待票€5、與高第之家博物館(奎爾公園內)聯票€9;解說棒€3.5;復活立面電梯€2(進電梯再付錢)
網址:www.sagradafamilia.org

星期日, 8月 13, 2006

西班牙大教堂(5)- Cathedral of Segovia


塞哥維亞大教堂始建於1525年,於1678年方投入使用,是西班牙最晚落成的歌特式大教堂,也是西班牙晚期歌特式教堂中的經典之作。1520年因卡洛斯一世派外國人在塞哥維亞攝政而引起城鎮叛變,原來的塞哥維亞教堂被燒毀,只剩下了回廊。新教堂則是在此基礎上修建的,其內部輕巧,特別是禮拜堂周圍的窗戶以鐵柵圍繞十分優雅。教堂中還有許多精美的文藝復興濕壁畫,並收藏著布魯塞爾挂毯。這主教堂 ,雖不是哥德式教堂經典之作,但教堂建材是取當地鵝黃色大理石,在陽光照射下,顯出金黃色光彩,更呈莊嚴肅穆. 遊覽古城,到處都可看見教堂鐘樓.左下圖;是在教堂旁一個十字架雕塑品,在陽光下成一位戴帽的人.感覺人,謙遜於神下,別有一番解讀.下圖;是我們所住的國營飯店,照相的主教堂夜景,在這人間絕景下,食到地西班牙的晚餐(從晚上十點享受到凌晨)是此生無憾的感動!

星期六, 8月 12,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4)-阿拉與天主共舞的地方Mezquita of Cordoba

Interior of the Mezquita

Mezquita, (from Arabic "Masjid"), is Spanish for "mosqu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one in Cordoba, Spain. It is a 10th century Moorish Islamic house of prayer. The site is older than the building, having been host to a Roman pagan temple,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 Vincent of Saragossa built by the Catholic bishops under Visigothic rule, and finally the Mezquita itself. Within is a Renaissance cathedral, built by the Christian conquerors in the early 13th centu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zquita lasted for over two centuries, starting in 784 A.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emir of Cordoba, Abd ar-Rahman I. The Mosque underwent numerous subsequent changes: Abd ar-Rahman III ordered a new minaret, while Al-Hakam II, in 961, enlarged the plan of the building and enriched the mihrab. The last of the reforms was carried out by Al-Mansur Ibn Abi Aamir in 987. It wa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the more than 1,000 mosques in the city. The city in which it was built was subject to frequent invasion, and each conquering wave added their own mark to the architecture. The building is most notable for its giant arches, with over 1,000 columns of jasper, onyx, marble, and granite. These were made from pieces of the Roman temple which had occupied the site previously, as well as other destroyed Roman buildings. Besides the horseshoe-topped arches, the Mezquita also features richly gilded prayer niches. It reached its current dimensions in 987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outer naves and orange tree courtyard. 伊斯蘭教的寺廟,不准有神像,偶像或雕塑.只能用幾何圖形與阿拉伯文字,利用不同對稱圖案,借助雕工,構成讓人為之驚嘆動容的原素.建立出完美的寺院建築!哥多華的大清真寺;據說天主教攻佔後,皇帝下令建築師拆掉,要蓋大的哥德式教堂.當建築師見到大清真寺建築的偉大時,就慢慢拆去寺院的柱子.當皇帝生氣為何如此慢,親自入內察看,看到如此華麗雄偉的建築後,反過來,罵建築師見此偉大建築,為何忍心破壞.所以才有,後來回教與天主教兼容並蓄的完美建築作品呈現.(左上圖筆者攝於大清真寺中庭後為雄偉高大的拜樓以前一天六次敲鐘教人民朝麥加方向朝拜)

Interior courtyard of the Mezquita, Cordoba

The very year (1236) that Cordoba was recaptured from the Moors, by King Ferdinand III of Castile and rejoined Christendom, the mosque was reconsecrated a Christian church. Alfonso X overs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viciosa Chapel and the Royal Chapel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the mosque. The kings who followed added further Christian features: Enrique II rebuilt the Chapel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a nave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patronage of Carlos V, King of a united Spain. Artisans and architects continued to improve on the existing structure until the late 18th century.大清真寺進入前,有一很大的橘園中庭(見中圖),入寺前回教徒用水先淨身.中庭也有避暑清涼用途,當輕風吹來,陣陣橘香讓人心曠神宜,肅穆敬虔.右下圖為筆者夫婦於猶太區百花巷弄留影,後是大清真寺的拜樓.

星期五, 8月 11, 2006

西班牙大教堂(4)- Cordoba的 Mezquita

哥多華(Cordoba)-阿拉伯王國Al Andalus所建的文化古都〈711-1263〉,建築色彩饒富安塔魯希亞特色。本次旅遊有入內參觀混合基督教教堂建築的大清真寺(Mezquita),認識並欣賞反映著伊斯蘭宗教思想的建築風格及內部裝飾:大拱頂、馬蹄拱門、交錯廊柱、幾何雕花及阿拉伯文書法等。大清真寺內的哥德式大教堂則反映出改朝換代之間,回教和基督教勢力的消長。流覽於其中歷史"石柱森林"久久未能回神. 隨後悠閒地在古城中徒步漫遊猶太區百花巷,別有一番特別風味。












遊西班牙/哥多華的白色浪漫 順著花香逛天井
2004/02/25 11:06
記者王以瑾/西班牙採訪(插圖是小弟本次旅遊所攝)

天井(Patio)是哥多華魅力的來源:古猶太區的居民喜歡在屋舍外掛上花盆,這裡的花映照著白色牆面格外燦爛繽紛,而漫步在曲曲折折的巷道中,隨著花道信步而行,轉個彎,迎面而來的是個擁有小小噴泉的天井,噴泉的後方佇立著一棵檸檬樹,一陣風吹過,樹梢的葉隨風輕舞,順勢飄動了鄰近的花香……天井是這裡住戶的必有配備,而這個保留空間裡不是設計有噴泉就是水井,千年來,這裡的居民都是生活在這樣閒散且令人流漣的環境。 漫步於哥多華(Cordoba)古猶太區窄窄而複雜的巷道中,每一個曲折都是驚喜,每一個天井都讓人迷醉;從羅馬帝國統治算來,哥多華的創城歷史已有2千年,至於形成今日的模樣,可以從10世紀起算,古城,原本就有其特殊風味,但哥多華不但古,還有他處不見的浪漫。

西班牙大教堂(4)-在大清真寺裡的主教堂 Mezquita

清真寺 La Mezquita建於西元 785 年,長 180 公尺,寬 130 公尺,由寺堂及種滿柑橘的庭院構成(見右下圖;橘園中庭與高大的拜樓), 是獨特的清真寺基督教教堂並存的形式 。當時的回教徒為了將哥多華變成一個西方的聖地,接下來的兩個世紀更是不斷擴建,使得它成為當時回教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在 1236 年,哥多華被基督教徒征服後, 為了在大廳的中央建在基督教禮拜堂,必須毀去部分清真寺建築,當時引起爭議,最後查理五世定奪,堅持改建,形成了基督教教堂在清真寺中央的奇特結構。 寺內其中一個殿堂立了 850 根由瑪瑙碧玉大理石及花崗岩裝飾成的圓柱,據說鼎盛時期這裡的圓柱曾多達 1409 根,有「圓柱森林」之稱。自西元八世紀以來,這座建築經歷了多次的改建,融合了羅馬,哥特,拜占廷,敘利亞和波斯的各種建築風格,成為西班牙最美最獨特的建築。
這是安達魯西亞地區最大的回教寺院遺跡,也是回家國家之外最大的清真寺。寺內只有少許光線透入而略顯幽暗清冷,八百多根紅白相間的雙層拱門大理石柱群,則呈現出奇幻迷離的獨特美感。面朝聖地麥加,金光閃閃的祈禱壁龕(mihrab)(見左圖),其細緻且繁複精巧的雕飾,華麗精美的令人讚嘆。








遊西班牙/回教清真寺與天主教大教堂 因政治結合了 2004/02/25 18:25 
記者王以瑾/西班牙報導.攝影

相較於西班牙中北部的天主教人文,位於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受摩爾人的統治最久,因此呈現出獨特的回教風情,甚至有教堂與清真寺建築相合的特別景象,區內各地的知名建築都可找到這些政治演變刻畫在建築的痕跡:塞維亞的大教堂、哥多華的大清真寺,以及格拉那達的阿蘭布拉宮都是代表。 摩爾式建築是這個地區最常見的建物,特色是包含不加裝飾的拱頂、簡單的圓拱馬蹄型,或是擁有繁複裝飾的拱型、有亮麗釉彩的青花磁磚,以及阿拉伯文或者幾何圖形的裝飾。開放空間中,水是重點,通常花園中會有噴泉或水道,而建築物前的水池則有創造倒影並結合光線運用的作用。摩爾人來自沙漠地區,對水格外重視,也就是為什麼在回教宮殿、清真寺中,常可見到噴泉等與水有關的設計。 哥多華的大清真寺(Mezquita)是回教信仰的起始,始建時間可追溯到西元8世紀,之後不斷擴建,並融入各種風格,後來因政治因素,16世紀清真寺的中央被拆掉了一塊,建了一座義大利風格的大教堂。

星期三, 8月 02,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3)-Cathedral of Seville 哥倫布的傳奇

1、大教堂Santa Iglesla Catedral
位於市中心憲法大道Av.de la Constitucion後側,最早由阿拉伯統治者建造,而哥德式的建築則是西班牙人自己在十五世紀初興建,於1519年完成。大教堂佔地約二萬四千平方公尺,光是支撐的柱石就有157根,是世界第三大(金氏記錄認為是世界第一大)哥德式教堂(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教堂);共有99處供遊客按圖索驥參觀,如教士聚會廳的圓頂穹窿Sala Capitular de la Catedral、王室小教堂Capilla Real、加里西斯聖器室Sacritia de les Calices、大聖器室Sacritia Mayor均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英雄哥倫布裴南度國王伊莎白皇后的陵墓也都被長久安置在教堂中供人憑弔。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10:30—18:00、周日14:00—17:00。
2、 拉達清真寺 La Toro Giralda:回教徒想建最高大的清真寺,並能設置天象台,於是在大教堂進口的左側築好這座高七十公尺的高塔,而後於十六世紀在頂部增建了鐘樓,並在塔頂豎立青銅女神像以彰顯信仰的真誠。鐘樓的高度約等於三十四層樓高,城市的景物盡收眼底,是塞維亞的地標。 (開放時間同大教堂)
3、阿勒卡薩雷斯王宮Reales Alcazar:緊鄰大教堂,與格拉那達的阿勒汗布拉宮Alhanbra屬同等級,也是伊斯蘭風格的代表作,拱形結構的大使廳Salan de bajadores的精緻浮雕、優美的回文刻字及牆壁、石柱、屋簷的雕花相當考究。此外王宮的花園也不同凡響,每個間隔的花園各具特色的花木爭奇鬥豔。開放時間:周二至周六09:30—16:00、周日10:30—13:30.

1492年8月3日 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第一次遠航

1492年8月3日,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1451—1506年)終於實現了航海計劃,率領由3艘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太陽還未升起的清晨,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起航了。
  他的船隊以載重量約100噸的“聖瑪麗亞”號為首(船上共有39名職員和水手),另有載重量在50噸左右的平塔號(26名船員)和“尼尼亞”號(22名船員)。船隊配有懂得阿拉伯語的翻譯、秘書(負責正式記錄所發現的地方和人物)和稽核官,每條船上都有經驗豐富的航運專家作船長,而船員都是由一些優秀的、有能力的海員所組成,這對勝利遠洋航行是十分重要的。
  哥倫布在“聖瑪麗亞”號船上指揮整個船隊,他先是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轉舵向西,駛入茫茫無際的大西洋。在舉目汪洋,航行了一兩個月還不見一片陸地的情況下,有不少船員都發出了怨聲和咒罵,可是哥倫布堅持向西航行,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達盛產黃金、香料和其他貴重物品的中國、日本和印度。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於10月12日,哥倫布的船隊終於發現中美洲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島(即今天的華特林島),然後又發現了古巴、海地等島嶼。
  在發現第一個島嶼——華特林島之後,哥倫布在一個漫坡上舉行了首次登陸儀式。他乘著小艇上岸,另外兩條船上的船長也跟隨著踏上陸地。島上的居民看到這些衣著奇異的人,有的害怕地躲進叢林,有的好奇地在隱蔽的地方偷看,有的大著膽子向來客贈送禮物。哥倫布和大家流著歡喜的眼淚,跪在地上,撫摸著土地,感謝上帝。隨後哥倫布站起身來,宣佈給這個島取名聖·薩爾瓦多——神聖的救世主。
  哥倫布誤以為他們所發現的地方是印度的屬地,所以後來就把這一帶稱為西印度群島,把這裏的居民稱為印第安人。
(http://www.dajiyuan.com)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卻以為到了亞洲
當人們談論起美洲的時候,總是說:「哥倫布是第一個發現美洲的人。」 有趣的是,哥倫布並不承認他發現的是美洲,而認為自己是來到了亞洲。 哥倫布誕生於義大利熱那亞。他從小最愛讀《馬可‧波羅行紀》,從那裡得知,中國、印度這些東方國家十分富有,簡直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於是便幻想著能夠遠遊,去那誘人的東方世界。
長大後,哥倫布一直想去東方。本來,人們都是通過歐洲大陸來到東方。由於那時歐洲大陸受土耳其和阿拉伯人控制,不易通過。哥倫布請教了義大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得知沿著大西洋一直往西航行,也能夠到達東方。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著87名水手,駕駛著「聖馬利亞」號、「平特」號、「寧雅」號3艘帆船,離開了西班牙的巴羅斯港,開始遠航。 這是一次橫渡大西洋的壯舉。在這之前,誰都沒有橫渡過大西洋,不知道前面是什麼地方。
海上的生活非常單調,水天茫茫,無垠無際。過了一周又一周,水手們沈不住氣了,吵著要返航。 那時候,大多數人認為地球是一個扁圓的大盤子,再往前航行,就會到達地球的邊緣,帆船就會掉進深淵。 哥倫布和水手們在茫茫大海之中度過了兩個多月。1492年10月11日,哥倫布看見海上漂來一根蘆葦,高興得跳了起來!──有蘆葦,就說明附近有陸地! 果然,11日夜裡10點多,哥倫布發現前面有隱隱的火光。12日拂曉,水手們終于看到了一片黑壓壓的陸地,全船發出了歡呼聲! 他們整整在海上航行了兩個月零九天,終於到達了美洲巴哈馬群島的華特林島。哥倫布把這個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思是「救世主」。 哥倫布雖然踏上了新大陸──美洲,可是,他卻認為這是亞洲。因為那時人們根本不知道在歐洲與亞洲之間,還存在著一個美洲──哥倫布壓根兒連想都沒想到過。 哥倫布在美洲遊歷了一番。很遺憾,那裡並不像馬可‧波羅吹噓的「黃金遍地,香料盈野」,至少因為那並不是真正的亞洲。
哥倫布把39個願意留在新大陸的人,留在了那裡,又把10名俘來的印第安人押上船。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返回西班牙巴羅斯港。 回來以後,哥倫布成了英雄,受到西班牙國王和王后的隆重接待。哥倫布高興地向人們報告:他到達了「印度群島」,到達了「日本」。 1506年5月20日,哥倫布在貧病中默默死去。臨死,哥倫布仍然認為,他遠航所到的是亞洲。 盡管哥倫布並不承認他發現的是美洲,但是後人仍尊重他的功績,把他譽為「發現美洲的人」。(
http://www.dajiyuan.com)

Who's Buried in Christopher Columbus' Tomb?

A pair of Spanish high school teachers want to use DNA technology to settle an old argument: who's buried in Christopher Columbus' tomb?
Actually,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are two tombs, one in Seville, Spain, and another in Santo Domingo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Both tombs are reported to contain the remains of Cristobal Colon, a person known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s Christopher Columbus.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historians have debated which site is the correct one. The only sure way to find out, says history teacher Marcial Castro, is dig up both sets of bones, glean some strands of DNA, and compare them to DNA from Hernando Colon, Columbus' son through an extramarital affair. Castro and a co-worker are now mobilizing a group of people to conduct DNA analysis of the bones in each tomb.
Hernando Colon's remains are the only available, authenticated ones of a close relative of Columbus, Castro says. They're buried at the cathedral in Seville, along with the bones that Spain says are his father's.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a huge, cross-shaped monument called the Faro a Colon, or Columbus Lighthouse, also purports to hold the remain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Details of this new quest are available at The Detroit News’ website at: www.detnews.com/2002/nation/0206/11/a02-511754.htm.

星期二, 8月 01,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3)-Cathedral of Seville

安達魯西亞,在阿拉伯語為“天堂”之意,塞維亞是安達魯西亞地區首府,西班牙第四大都市,瓜達幾維河貫穿本市,是哥倫布航海時代的重要港口,所以稱哥倫布之城,街旁立有卡門的銅像,為卡門被荷西剌死的地方。可齊馬車繞市區,一車可做四人約25歐元。
塞維亞大教堂-原名應為聖瑪莉寶座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有人認為塞維亞聖瑪莉亞大教堂,事實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因為金氏世界紀錄曾測量過其高度還有寬度,而且在入口處還有證書可以證明其教堂是世界上最大教堂,特此更正先前 "第三大教堂"的錯誤),另二個大教堂分別為:羅馬聖彼德大教堂英國聖保羅大教堂。曾是回教的清真寺,現只剩Giralda風樓(右圖)及柑橘園,在柑橘園仍可看到淨身用的水道、水槽,風樓有樓梯直上頂樓,鳥瞰教堂四周景觀,來回約20分鐘。內有哥倫布的陵墓 (左下圖)為了表揚他當年發現新大陸的功勞,特別打鑄西班牙四個國王的像,放在四隅抬著他的寢棺(19世紀的作品),教堂四壁,懸掛著西班牙大畫家高耶、穆里的畫作。這次旅遊因大教堂整修未能進入另安排在大教堂王宮(Acazar)-他文再詳談. 本文照片是繞大教堂外圍與風樓.
@ Cathedral in Spain (3-2)

西班牙的大教堂 (2)-Cathedral of Toledo的El Greco



西班牙近代繪畫的開拓者
-El Greco

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繪畫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受理想主義形式美與圓熟形的義大利樣式影響;然而那只限於樣式,在畫題上風靡歐洲的裸體以及希臘、羅馬的神話幾乎未被採用為題材,而是向天主教的題材一邊倒。因著西班牙是反宗教革命的國土,拒絕義大利理想主義的感覺美。所以西班牙的繪畫特徵,可以說是宗教性與寫實主義的結合。但El Greco尚未到達西班牙之前,西班牙的繪畫是一片沉寂荒涼,有了El Greco之後,才開始了它的繪畫時代。El Greco可以稱為神聖而瘋狂的宗教畫家,也是西班牙近代繪畫的開拓者,他從威尼斯的色彩與古拜占庭的畫法中脫胎而出,進而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El Greco在西班牙所繪最早作品,也就是為Toledo的Santo Domingo教堂所繪的五幅祭壇畫。由於它令人聯想到提香的暖色調與米開蘭基羅健強量感的造型,所以可以說是他在義大利鑽研的總成果。然而,這些作品和同一時期所繪的脫掉基督的衣服」(El expolio de Cristo)(1577-1579年)<右上上圖>都已顯露出他對戲劇性的緊張構圖及寒色調的愛好。從人物身體變形拉長的傾向及對光、色問題的意識,可以看出El Greco的作品從這時期已急速地開始蛻變了。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即是義大利式的橫式畫面被直式畫面所取代,他拋棄了義大利時代慣用的建築遠近法,採用往上發展的空間處理法,在造型方法的概念上,頗近似我國直立山水畫的處理方法;同時,暖色調的色彩也逐漸消失,漸次受了丁多列托作風的影響而轉向青白光線的表現方法。然而表現在他繪畫中的悲劇力量難以使人了解,他的傑作「脫掉基督的衣服」也成為一生中屢次發生訴訟事件的第一件作品。從El Greco生平層出不窮、史無前例的訴訟事件,強烈地顥示出他倔強的天才氣質和自負,不僅在藝術上,在許多方面他都是反傳統的。這幅圖由於教會責難El Greco對主題的表現不妥,要求El Greco重畫,而El Greco不表同意,也不滿於教會對他作品的評價。這件轟動歷史的名案,訴訟多年,最後判決是這幅畫作不必修改,但El Greco只能獲得三分之一的酬勞。儘管如此,El Greco並不吃虧,因為他把這幅畫依樣畫了十七次,賣給其他的人和教堂,獲得厚利。與世隔絕、孤高、敵對的脾氣,雖然使他屢次遭受挫折;但也奮發他的鬥志,使他愈益堅強。其後,El Greco不但經常為了擁護藝術的尊嚴、自我的藝術主張、畫家的權益而奮鬥不懈,屢次訴之於法;有時也為了教會批評畫中天使翼翅的形狀、大小等問題而興起訴訟。在這種場合,El Greco從不屈服於壓力,始終主張信念,絕不讓步。決定把Toledo作為終生居所的El Greco,在1586年(45歲)接受Toledo大主教的委託,為他所屬教區的教會,聖.托梅教堂繪製大作「歐貴茲伯爵的葬禮」(Entierro del Conde Orgaz)。<下圖:圖中從左至右第六位是El Greco 本人,小孩是他的兒子,他的希臘簽名在手帕上!>歐貴茲伯爵是聖.托梅教堂的創立者,所以對該教堂而言是紀念性的宗教畫。這是El Greco最有名的傑作之一。畫題取材於十四世紀的傳說:慈悲的Toledo貴族Orgaz伯爵下葬時,該巿的守護神:聖人Agustín(右)和Esteban(左)(穿著祭司服裝,托住歐貴茲伯爵的二人),從天而降,親手將他埋葬的情形。畫面以拜占庭手法,將一群人物用肖像畫的筆調並排在地上,與天上的部份,渾然地融合為一,產生了幻想、高超清淨而又嚴肅的意境。這幅畫成為他的繪畫生涯的一大轉機,也可看出他獨到的技藝。
 從此以後,El Greco聲名大噪,忙於繪製西班牙各地教堂的祭壇畫及建築雕刻。而從這時期起,他漸漸喜歡描繪人數少的大人物像,畫風則愈趨奔放。開始繪肖像畫時,因為要求酷像,他忠於現實,以表現他卓絕的寫實主義;但若要表現人物精神內涵,他則採用大膽的變形手法,而愈至晚年愈益強調他理想主義的傾向。El Greco的畫,由於風格獨特,自成一家,不管人物景象都與原形不符,創出令人怵目驚心、卻一見難忘的畫面。人物的身體被變形得極為瘦長,狂熱地扭曲身軀,極富於動勢,表現出他所謂「輝煌的狂態,天上的狂氣」。人像的長身化,依據他在裁判庭上的證言,是因「矮小在所有的造型上最糟的條件」,同時也是基於El Greco拜占庭式的美學主張。El Greco繪畫中常可以看見人物站立在低的地面,以廣闊的天空作為背景,洋溢著人類渴望天界,超越世俗的願望。我們可以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走向世俗化的傾向中,看到異色的、神秘的境界。 「聖母升天」(1577年)也是他的名作.<右上圖>
 @ Cathedral of Spain (3-1)

星期日, 7月 30,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2)-Cathedral of Toledo Part two

托雷多 ( Toledo ) 可 稱 得 上 是 一 座 博 物 館 城 市 , 阿 拉 伯 式 、 穆 迪 扎 爾 式 <天主教與回教混合式>、 歌 德 式 、 文 藝 復 興 式 建 築 , 以 及 依 斯 多 里 ( El Escorail ) 和 羅 斯 卡 多 絲 ( Valle de los Caidos ) 的 建 築 巨 作 。 托 雷 多 的 景 點 包 括 大 教 堂 、 有 葛 雷 柯 ( El Greco) 最 著 名畫 作 的 聖 多 姆 教 堂 (St. Tome)、 擁 有 漂 亮 拱 門 和 尖 塔 的 白 衣 聖 母 教 堂 , 有 美 麗 迴 廊 的 歌 德 式修 道 院 ( St. Juan de los Reyes ) 。 有 機 會 可 觀 賞 以 貴 重 金 屬 嵌 入 銅 銀 鐵 的 鑲 工 技 術 。 Toledo托雷多的城門上有雙頭鷹,乃奧國赫布斯堡的標記,托雷多三面被太加斯河環繞(見左上圖),僅一面向馬德里,毫無藩籬,故築牆以為屏障,托雷多城門的西文原意為“紅色大地之門”。托雷多大教堂(西班牙三大教堂之一)/市政廣場-內有博物館,收藏15世紀聖經,圖案是鑲金箔的;有750個鑲嵌玻璃,正面的玫瑰窗類似法國聖母院;集雕刻/繪畫/壁畫三者於一身者,首推米開朗基羅,而西班牙亦有一位,是托雷多大教堂的佈置者- El Greco。托雷多街道狹窄,商店比鱗節次,每年7月15日有一宗教節日,會在街道上以白布連結,順此布條逛街較不會迷路,托雷多以金銀線鑲嵌聞名,原以打造刀劍,再以太加斯河的水冷卻(沿襲大馬士格工藝)。Toledo托雷多聖馬汀橋(左下圖)橫亙太加斯河-托雷多曾為西班牙首都,但Felipe二世的第三任法國皇后,不喜歡托雷多冬天寒冷,故遷都馬德里。
@ Cathedral of Spain (2-3)

星期六, 7月 29,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2)-Cathedral of Toledo Part one

托雷多是個保存極完好的古城,五百年來少有改變;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步行於舊城區內,彷彿置身一座露天博物館;古城內首屈一指的景點是托雷多大教堂(Catedral de Toledo),始建於西元1226年,耗時約300年才竣工,是法國哥德式建築,外型宏偉且華麗。教堂內富含藝術氣息,收藏包括格雷哥(Greco)、戈雅(Goya)、范戴克(Van Dyck)的畫作;過去的聖器室今日改建成美術館,展示肅穆莊嚴的宗教畫,可謂是藝術畫作的寶殿。 除了大教堂外,畫家格雷哥的故居也吸引不少人潮。格雷哥是十六世紀活躍在西班牙的畫家,不過他卻是希臘人,他成為當時西班牙皇室最重視的畫家。他的畫作一部份展示於馬德里的美術館,一部份在托雷多大教堂,還有一些放置在他的故居。現在已將他的故居改建為美術館,開放大眾參觀。格雷哥畫作的特點是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十分傳神,而四肢有些過度瘦長。
主教堂內部精華:Inside, among the cathedral's many art treasures, the El Transparente altar stands out – a wall of marble and florid baroque alabaster sculpture overlooked for years because the cathedral was too poorly lit. Sculptor Narcisco Tomé cut a hole in the ceiling, much to the consternation of Toledans, and now light touches the high-rising angels, a Last Supper in alabaster, and a Virgin in ascension.
The 16th-century Capilla Mozárabe, containing works by Juan de Borgona, is another curiosity of the cathedral. Mass is still held here using Mozarabic liturgy.
Immediately to your right as you enter the building is a beautifully carved plateresque doorway by Covarrubias, marking the entrance to the Treasury. The Treasure Room has a 500-pound 15th-century gilded monstrance by Juan del Arfe, a silversmith of German descent (allegedly made with gold brought back from the New World by Columbus) that is still carried through the streets of Toledo during the feast of Corpus Christi. Also of note in here is a small Crucifixion by the Italian painter Cimabue.
Other highlights of the cathedral include Goya's Arrest of Christ on the Mount of Olives and El Greco's Twelve Apostles and Spoliation of Christ (El Espolio). The latter, one of El Greco's earliest works in Toledo, offended the Inquisition, which accused the artist of putting Christ on a lower level than some of the onlookers. El Greco was thrown into prison, where his career might have ended had he not by this time formed friendships with some of Toledo's more moderate clergy.<詳情下集分曉>右圖是大教堂清晨時景!

專文拜讀:
遊西班牙/到托雷多 走進活生生的古蹟 逛街像逛迷宮 2004/02/24 15:34

記者王以瑾/西班牙報導.攝影

時間似乎忘了托雷多(Toledo)的存在,21世紀的今天,這裡依舊維持著數百年前的面貌,走在圓石舖地、繁如蛛網的道路中,容易迷失方向,也容易有時空錯置的恍惚;托雷多有一個整座城的古蹟,一個人們還生活在此的活生生古蹟;這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重要資產。 這座托雷多古蹟城位於河岸山丘上;太和河將托雷多劃為兩部分,舊城區的市中心在北方,這裡從2世紀之後就接受羅馬人統治,經歷多次戰亂,從羅馬帝國的入侵與統治,到當地的卡斯提亞君主與摩爾人的領土爭奪,不同信仰的人們爭爭吵吵了幾個世紀,沒想到最後並未爭個你死我活,天主教徒、回教徒、猶太人反而在此相容同居了幾百年,也共同創造了托雷多的璀燦風華,這種平衡局面直到中世紀才被打破。 雖然時代變了,但托雷多舊城區內的建築並未跟著改變,中世紀與猶太區內,許多巷道仍維持圓石舖路、極其狹窄的古老風味,有些順應地形,道路坡度很陡,走起來還有點累人。
@ Cathedral of Spain (2-2)

星期三, 7月 26,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1)-Cathedral of Burgos Part tw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thedral was begun in 1221 by King Ferdinand the Saint and Bishop Don Mauricio and it was finally consecrated in 1260. It was later enlarged and made even more beautiful with a grand cloister and numerous chapels, including the famous Chapel of the Constables (15th C.), the Chapel of St. Tecla (18th C.), the fine stone-needles on the main façade (15th C.) and the splendid dome at the crossing (16th C.).右上圖;是主教堂外的一面城牆,上刻有守護神聖母瑪麗亞和席德將軍.主教堂南面門叫Door of El Sarmental, (這面門,號稱哥德式教堂中,最經典門面;有完美的比例與精緻的雕刻!)有一段階梯上此門,朝聖者常由此上,進入教堂印證.(見左圖,一老太太全副朝聖裝備,不急虔誠登階. 聖地雅哥朝聖之路,全長約八百公里!) 教堂中庭燦爛天花板(Transept and dome),是五十公尺高,裡外鑿空的天井.不愧菲律浦二世國王說:此工作天使做的,比人多. 還有文藝復興式金梯(Golden staircase). 最值得一提,是西大門進入,右邊有一間神聖Burgos基督禮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Christ of Burgos),耶穌像皮膚,是由動物真皮,人的毛髮,指甲做成的.雕像看後,直感耶穌為世人釘十字架的痛與苦!(見右下圖)

@ Cathedral in Spain (2-1)

星期二, 7月 25, 2006

西班牙的大教堂 (1)-Cathedral of Burgos Part one

Burgos主教堂是屬法國哥德式教堂,外面有著一對很高的尖塔,建於13~14世紀,是西班牙初期哥德式作品,西班牙三大教堂之一(另二個是塞維亞托雷多主教堂)。是法國Nancy的建築師,恩凱利/恩凱斯.以Nancy、亞眠大教堂為藍本所設計。 在建築物的裡面,有著超過120扇以上的美麗玻璃窗,讓陽光透過這些彩繪玻璃,有著有著小時候看萬花筒的感覺,真的是美的不得了。Burgos同樣也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途中必經的小城, 如同其他中世紀的城市一般, 這座古樸的小城不靠河的一邊由石造的城牆包圍著, 如今城牆多因時間久遠或都市擴建而消失, 留下較完整的幾段則設立為公園供人參觀憑弔. 舊城區裡石板鋪的狹窄街道和諧的與現代的汽車融合在一起, 我不禁佩服起西班牙人在改建時居然沒有把石造街道和老舊房子摧毀重建, 反而是將新城區建於舊城區的周圍,彷彿將歷史的一部份原封不動保存下來. 一般西班牙旅行團,是不會安排到此教堂參觀.因我們的懇求,要感受一下朝聖之路(後文再論)中途大站,特此安插! 參觀過,經典西班牙哥德式主教堂,感覺有中歐,典型大主教堂的建築宏偉,內精緻華麗的裝飾外,常見到摩爾人的影響,呈現雕功細膩,構圖對稱完美.行走其中,令人自然謙遜下來.別忘了Burgos,是西班牙天主教的大英雄席德(El Cid;Cid=我的主)的故鄉. 當他長期征戰回教徒,死於它鄉,人們為了懷念他,把他與他太太葬此主教堂(右下圖;非席德夫婦之墓,是另一對建堂有功del Condestable大將軍夫婦的.). 此主教堂於1984年10月被選為UNESCO世界共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
@ Cathedral in Spain (1-2)

星期日, 7月 23, 2006

彿朗明哥舞蹈在台灣  Flamenco part 5

李昕專訪:在生命轉彎的地方--佛朗明哥舞
黃寶儀 著 蘇琬茹 譯
  
含蓄的眼神透露著小女人的幸福和光采,是我第一眼看見李昕的感覺。之前雜誌報導,用聳動的標題寫著”放棄百萬年薪,投入佛朗明哥舞的霹靂牙醫—李昕”,當我第一次看見她時,反而覺得她很勇敢、很幸福。
  李昕自云:「三十歲前,李昕是個好牙醫師、好女兒、好媽媽。三十歲以後,李昕靈魂深處,幽暗的、騷動的、惴惴不安的部分,終於有了出路。」李昕不只專長於佛朗明歌舞的表演與教學,她也藉由繪畫來探索自己,表達在她內心深處女性生命的熱情與狂想,並企圖以一個從傳統解放的女性眼中,重新審視男人,顛覆男人情慾關係,曾經開過多次畫展。  李昕是個女性主義者,認為家事、賺錢養家不一定要由男人來做,如果醫學發達,她一定會讓她的男人生幾個小孩。這樣女人並不需要配合男人的論調,直到遇見了林耕—一個愛跳佛朗明哥的男人,開始起了化學變化。李昕說,她因為愛戀著跳著佛朗明歌舞的林耕,但卻無法忍受跳舞時林耕與其他女舞者眼神的交會,所以三十五歲以後的李昕,毅然決然地下海了,從此與佛朗明哥結下難分難捨的緣份,而生命也因此染上了另一種炫麗的色彩。
  佛朗明哥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西班牙南方愛好佛朗明哥的居民來說,佛朗明哥是生活的調劑、也是情緒的抒發。佛朗明哥展現的是愛情受傷的痛苦、哀傷;是受傷後的血腥、憤怒,濃烈情緒的展現;這些都是佛朗明哥最鮮明的特點,看著舞者透過肢體傳達出來的情緒,欣賞者似乎也被擾的情緒波動了起來。
  今年六月由李昕所創辦的迷火劇團將舉辦一場公演,將古代的男女情慾搬到21世紀的台北,對佛朗明歌舞有興趣或是對這位勇於挑戰人生的現代女性感到興趣,可以到http://www.flamenco.com.tw/ 查詢,相信你會對佛朗明歌舞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註解: 李昕是我的牙醫前輩,也是此次同行陳醫師同班同學;感佩李女士從Flamenco悟出生命的律動與深邃.但各行各業只要能認真地做出他生命裡的專業與找出他工作上韻律和脈動,不也是一齣美妙的Flamenco曲嗎?
李昕的舞台:http://www.taconet.com.tw/LeeShin